一、 工作背景
為切實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和《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要求,2023 年 3 月,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論證指南》(試行),要求“浙江省內的城市更新片區,以及涉及老街區、老廠區、改建或者拆除 50 年以上老建筑的更新改造項目,應按照要求組織開展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論證”,并明確了基本內容與成果形式。
2023 年 7 月,為配合宋六陵考古遺址公園游客服務中心籌建地塊更新改造工作,受紹興市南宋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委托,浙江大學承擔了《宋六陵考古遺址公園游客服務中心籌建地塊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報告》(下文簡稱《報告》)編制工作。《報告》在浙江省《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論證指南》(試行)指引下,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關于“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的保護要求,探索新時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前置介入城鄉建設工作的方法路徑。
二、 現狀概況
宋六陵考古遺址公園游客服務中心籌建地塊位于紹興市越城區皋埠街道,地處宋六陵遺址西側,東臨攢徐線,北接西上線。本次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范圍如圖所示,占地面積約1.67 公頃,其中現狀建筑面積約 0.99 萬平方米。
游客服務中心籌建地塊現狀建筑中 80 年代之后所建建筑占比達到 90%以上,場地內隨意搭建的棚屋較多,使用狀況與建筑質量欠佳,地域性與代表性不顯著。
三、 公眾參與
召開一場意見征詢座談會,邀請區文廣旅游局、區住建局、區自規局、區房征辦、富盛鎮、皋埠街道、牌口村村委會、越州茶業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參加。在紹興市文化旅游集團官網(線上)、富盛鎮政務公開欄(線下),發布《關于宋六陵考古遺址公園游客服務中心擬建地塊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向社會征求保護線索的通知》。線上線下征詢所得相關意見,已納入《報告》成果。
游客服務中心籌建地塊位于西上線與攢徐線的交匯口,西面是五虎嶺,東面是攢宮河,是進入宋六陵遺址的重要空間節點。該地歷史上也位于攢宮河連接泰寧寺古道的入口。地塊所在場地的歷史意義突出,建成環境具有保護價值。
游客服務中心籌建地塊位于寺后山東側山頭五虎嶺山腳,地處宋六陵通往泰寧寺的要扼。被宋人比擬為鞏縣皇陵之洛河的風水河攢宮河(舊稱舊埠溪)自東南向西北方向從地塊中部貫穿而過,地塊北側古道則自東向西通往泰寧寺。
歷史道路 1 條:地塊北側通往泰寧寺的古道
3、歷史建(構)筑物調查情況
游客服務中心籌建地塊現狀無文物保護單位、文保點、普查登錄文物及歷史建筑。
1950 年代初征用建設勞改農場攢宮養雞場的場部。1964年撤銷后歸紹興茶場,主要用于建設茶場工作生活所需的宿舍及其輔助設施。北側西上線建成后,地塊東側形成南北向道路,建筑主入口由面向北側公路轉向面向東側地塊內部道路。到2011 年前后基本形成現狀建筑格局。目前地塊南側部分建筑為浙江省正欣電力有限公司使用。地塊上的建構筑物經歷多次翻建改建,地域性與代表性不太顯著。
4、評估建議
游客服務中心籌建地塊保留有若干歷史文化環境要素,個別構筑物能夠真實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與地方特色。
建議重點保護地塊所處的依山面水的歷史環境。禁止開山采石、建房樹墳等破壞山體的行為,確保攢宮河的岸線不被占壓。通過水土流失整治措施遏制河床淤積,維持水位。
建議進一步探明北側通往泰寧寺古道位置。明確跨攢宮河的入口橋梁位置及其是否為古泰寧橋原址的情況。結合情況對道路沿線進行景觀風貌提升和公共設施更新,并在設計中對宋六陵與泰寧寺相關歷史空間信息予以提示。
2)歷史建(構)筑物
目前地塊上沒有需保留的、具有顯著地域性和代表性的歷史建(構)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