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預訂
掃碼預訂

東湖有著“活著的漢代山水”的美譽,是江南地區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采石場遺跡,從清末建園以來,園內遺留下了大量古建筑群、石碑、名人遺跡及摩崖石刻等,被譽為“稽山鑒水之縮影,兼具西子湖頭之秀”。

東湖,位于紹興城東5公里處,原為一座青石山,自漢代起石工相繼至此鑿山取石,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遂成懸崖峭壁,奇潭深淵。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陶淵明第45代孫,晚清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園林藝術家——陶濬宣耗資8000銀元購得此地,以《桃花源記》為范本,精心布局園內的亭、臺、樓、閣,與崖壁、巖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歷時三年細致打磨,于1899年建成了美妙絕倫的東湖。? ?? 東湖因山而生,因石而奇,因水而...

東湖最有代表性的石拱橋—非秦橋莫屬,它是主人陶濬宣為紀念秦始皇曾經到過東湖而命名的。石橋依勢而筑,中間由14級石階組成形似滿月的拱橋,南北首各構三孔平橋。穿過秦橋,遠遠望到的一個湖心小島,側目南望,便是東湖一景——“桂嶺”。說是嶺,卻不大,倒像是一個小島,依巖而傍湖,曲徑能通幽。這里假山崢嶸,每到金秋時節,嶺上丹桂飄香,附近的“香積亭”便因此而得名。

東湖最別出心裁的石板橋是“霞川橋”。此橋一改紹興石橋---大腳圓拱的款式,采用板墩板橋,輕靈簡潔。橋下兩個板墩、三個橋孔將湖水分成三行,小橋在晚霞映照下會隱約在平靜的湖面上映出“川”字,“霞川橋”就是以這份意境而命名的。橋兩側為楹聯一副:“剪取鑒湖一曲水,縮成瀛海三山圖”。主人把東湖比作《山海經》傳說中的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自豪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 東湖的采石遺跡別具特色,有三洞最為神奇。三洞之一“仙桃洞”因洞穴形似半個桃子、山石色澤粉紅而得名。洞穴位于石壁之間,是工匠們采石遺留的痕跡,雖鑿自人工卻宛若天開。此洞在山中,洞能通船,洞中有門,十分神奇,厚度不到1尺的石壁中間竟鑿有一扇寬約兩米的石門,它呈90度懸掛在山崖邊,最薄處厚度僅有10厘米。石門貫通了兩個原本不相連的石洞,使得湖洞相連,烏篷船可以從容穿梭于石門間

東湖最經典的三洞之一“喇叭洞”,又名“空谷傳聲洞”,因形狀極似喇叭而得名,如果您在洞內一喊,聲音便四處回蕩,經久不絕,更讓人稱奇的是您的聲音在20米外對岸長提上聽得最為清楚。事實上喇叭洞的造型符合聲學原理,有傳聲的作用,而真正讓人驚嘆的是它沒有經過刻意加工,只是石匠們在無意間開鑿形成。無心之舉卻造就了今天的奇特景觀。

陶公洞是東湖最經典的三洞之首,也是最具特色的核心景點。洞內水面距離山頂47米,距離湖底18米,好像一口天然巨井,更似一口扣水巨鐘。當小小的烏篷船悠悠駛入洞穴,越往前行,陽光越淡,回望來路,曲曲彎彎,巖壁深深淺淺,與洞口的一線陽光融合。洞口摩崖石刻是一首四言詩,為1962年郭沫若先生秋游東湖時有感而發:“箬fen(第二聲)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全面概括了東湖及陶公洞的特色。

聽湫亭、飲淥亭、香積亭、寒壁亭四亭因所處位置不同,可以體味四季最美的風景而得名,分別象征春夏秋冬。

? 1912年陶成章在上海遇害后,陶濬宣在悲憤之余,將東端住宅正廳開辟出來作為紀念專祠--“陶社”來緬懷這位英烈,但在抗戰時期遭到毀壞。現今的陶社是1981年擇地重建的,已成為紹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