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源自先人的祭月活動,它是華夏先人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祭月,是我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國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并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對于宋人來說,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沈園是一處宋代名園,在中秋佳節到來之即,為弘揚傳統文化,賦予中秋節更多新的內涵,景區經過精心編排將在中秋小長假期間(沈園情堂會演藝之前)推出一個極具特色的祭月典禮。整個儀式以傳統文化為基調,結合現代人文理念,復現了一場高規格的祭祀盛典。
“中秋祭月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我們將和大家一起在景致宜人的宋代名園內度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中秋節。
沈園景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