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湖,位于紹興城東5公里處,原為一座青石山,自漢代起石工相繼至此鑿山取石,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遂成懸崖峭壁,奇潭深淵。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陶淵明第45代孫,晚清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園林藝術家——陶濬宣耗資8000銀元購得此地,以《桃花源記》為范本,精心布局園內的亭、臺、樓、閣,與崖壁、巖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歷時三年細致打磨,于1899年建成了美妙絕倫的東湖。
東湖因山而生,因石而奇,因水而美。湖中崖壁千尋,有的對峙如門,有的倒懸若墮,有的深曲如洞,水色深黛、清涼幽靜,巧奪天工之奇觀,使人陶醉。配以一葉葉烏篷小船,使“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雨中”的如詩意境得以真實再現,身處東湖猶在畫中。每逢春季桃花盛開,燦若朝霞,落時繽紛,詩情畫意,猶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東湖不僅風光旖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教育史。陶濬宣在創建東湖園林之初還創辦了“東湖通藝學堂”,1909年更名為“紹興私立法政學堂”,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兩所私立法政學堂之一。曾聘請陶成章、壽孝天、周作人等越中名士為師,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詩人劉大白、愛國將領陳儀曾就讀于此。
東湖還留有光榮的革命史。上個世紀初,陶成章在東湖通藝學堂任教期間,徐錫麟、陳子英常來此議事,策劃革命事宜。1912年陶成章在上海遇害后,陶濬宣在悲憤之余,將東端住宅正廳開辟出來作為紀念專祠--“陶社”來緬懷這位英烈,但在抗戰時期遭到毀壞。現今的陶社是1981年擇地重建的,已成為紹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孫中山、毛澤東、劉少奇、郭沫若等名人都曾先后到過東湖。
東湖景區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現今石文化、橋文化、崖壁文化、烏篷船文化、社戲文化在東湖匯聚。歷年來,景區積極以活動為載體,以烏篷船文化為核心,串聯起曲藝文化、民俗文化等,推出形式各異、內容豐富、體驗感強的參與活動,先后被命名為“腳劃船俗技藝展示基地”“烏篷船制作技藝展示基地”“紹興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紹興市非遺研學游實踐基地”“紹興市青少年紅色研學教育基地”“紹興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